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毕生精力都奉献在研究构建大同社会上,费老所提倡的“大同”与太平天国时期的“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有着质的区别,进一步来讲,大同社会大概就是和谐社会。
大学作为一个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场所,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很有必要。具体说来,大学构建的就是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涉及面广,在实行起来的过程中阻力不小。先撇开其他各种较为复杂的纠纷,单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之间就互不理解:作为80后一代,自我意识高涨,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要求学校重视自己的意见,一种话语权需求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而管理层则担心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会导致对自由追求的无制约化,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压力,以至于未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发言”的平台。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热血群体”,在接受社会信息的时候一般只相信自己的眼光,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负面信息,让他们对管理者都心有不满,而有时管理层偏偏“讲成绩不尽长江滚滚来,说缺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用铺天盖地的“颂歌”压住“呐喊”,从而割断了与学生的沟通纽带,学生开始反感学校,学校则努力加强“教育”,越反感越教育,屡教育屡反感。
诚然,学生与管理层之间是存在某些误会,但双方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的缺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以至于每次学生提意见,管理者会说“学生太天真了,想问题太完美,不理解我们的难处”,学生提的意见多了,也冒出“意见天天提,总不见改进,写了也是当废纸,还不如省点笔墨”,这些不理解是怎样造成的,谁来回答?
靠相互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凡事重在理解,只要学生多替管理人员换位思考一下,理解他们作为父辈对我们的严格要求;管理层则多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多做些实事,多聆听学子的心声,多点心灵沟通,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总而言之,就是要双方换位思考,而非反感滋生抵制,管理走向强制,双方陷入尴尬境地。
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人人与共,校园大同。大家都以井院这个“共”为前提,行事以此为中心,人人都为它先奉献一点,不只奉献自己的身体力行,还要奉献自己的互谅、互让思想,既要他人体谅,也要体谅他人。只有互相之间谅解,才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保持平静的心境,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样,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了。恢复建设英国365官方网站是当务之急,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也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万众一心,需要人人与共。(左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