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最早可追溯至1959年英国365官方网站中文本科班。连续招生培养始于1977年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后更名为吉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语文教育专科生,期间于1997年至2001年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了一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2000年井冈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开始独立招收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至今。本专业2008年获批全国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获批教育部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江西省一流专业(纳入省财政专项支持的特色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井冈,面向江西,辐射全国,适应新时代国家与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需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具备坚定政治信念、深厚教育情怀、高尚师德涵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中学生成长规律,具有较强教学实践、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等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基层骨干教师。
本专业对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五年左右的目标预期是:
目标1 教育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中学语文教学,在教育实践中体现良好的师德修养、坚定的从教信念、较强的依法执教意识和甘于奉献的教育情怀,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有”好老师的基本要求。
目标2 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能够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展中学语文教学,能熟练驾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成长为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目标3 育人能力。熟悉中学德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能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有效实施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和优势,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目标4 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以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能自觉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和最新成果,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结合语文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交流,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 基本内涵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1.师德规范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初步学会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 1.1理想信念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2立德树人 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树人途径与方法,学会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
1.3师德准则 了解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树立依法执教的意识;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自觉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师德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
2.教育情怀
| 了解中学语文教育价值和教师职业特征,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形成教师职业认同感;关爱学生,用心从教,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修养。
| 2.1职业认同 了解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征,认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领会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形成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2.2关爱学生 学会尊重学生人格与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身心健康和人生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职业修养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如何调节情绪与自我控制,学会合理地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了解教师礼仪与语言规范,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修养。
|
3.学科素养
| 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语文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具备初步的知识整合能力。
| 3.1语文素养 了解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体系结构与思想方法,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
3.2教育基础 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教育规律与中学生发展特点,掌握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与策略。
3.3知识整合 了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社会实践的关联;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开展中学语文教育活动。
|
4.教学能力
| 熟悉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具备语文学科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 4.1熟悉课标 熟悉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语文教材的编写逻辑和体系结构,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具有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和习惯。
4.2掌握技能 具备三笔字、普通话和信息技术应用等语文教学基本功,通过微格训练,系统掌握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结束等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操作要领与应用策略。
4.3实施教学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语文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
4.4教学研究 能够利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跟踪、分析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情况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识,学会开展研究性教学。
|
5.班级指导
|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 5.1育德意识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2班级管理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熟悉家校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导活动,并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
5.3心理辅导 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了解中学生身体、情感发展的特性和差异性,基本掌握心理辅导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
6.综合育人
| 树立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理念。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语文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学会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 6.1育人理念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理解语文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6.2课程育人 掌握语文课程育人方法和策略。能够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在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挖掘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设计育人目标、主题和内容,有机开展养成教育,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6.3活动育人 了解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能组织中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学会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
7.学会反思
| 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了解国内外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中,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形成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具备语文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
| 7.1发展规划 了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7.2反思改进 在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中,形成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初步掌握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提出改进思路。
7.3学会研究 初步掌握语文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语文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语文教育教学课题、撰写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初步能力。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
|
8.沟通合作
| 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内外实践学习活动中,获得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体验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 8.1沟通技能 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8.2共同学习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在专业与教育实践、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获得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体验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