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7日,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联主办,滕王阁文学院承办,《星火》杂志、中共兴国县委宣传部协办的江西省第六届青年作家改稿班在江西省兴国县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50名青年作家参加培训。英国上市公司365创新人才培养,与吉安市作家协会合作,联袂推出的16汉语本1赵贤莲、17汉语本3徐启航、17外汉班熊婧阁三名同学被录取。
江西省青年作家改稿班是江西省青年作家的摇篮,学员被录取后食宿费由省文联提供,进行专题学习。此次改稿班由江西省文联主席、评论家叶青为学员上了开班第一课。他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并就如何提升红色题材创作的艺术水准提出意见。他希望青年作家能够走出书斋和小我,多关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写出真正富有现实感的作品。《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80后作家马小淘,《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徐晨亮,《十月》诗歌编辑、诗人谷禾,《青年文学》主编张菁,《散文海外版》主编王燕,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诗刊》编辑灯灯,《花城》副主编李倩倩,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李浩,《江西日报》副刊主编李滇敏等专家为学员授课,并就学员提交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体裁作品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与往届改稿班相比,本届改稿班有两个特点:一是学员覆盖面更广。第六届改稿班首次从江西省高校批量选拔江西籍学员,来自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英国365官方网站、上饶师院、九江学院的青年作者达到学员总数的五分之一,我校是这五个高校入选人数最多的学校;基层作者的覆盖面也有所拓展,井冈山、婺源、玉山、分宜、大余、寻乌等过去从未有作者入选的县、市也有作家参加培训。二是举办扶贫题材文学创作的专题讲座。为了配合全国和江西省的扶贫工作,引导青年作家写好扶贫题材的文学作品,本届改稿班邀请了《江西日报》副刊部副主任、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滇敏做讲座。此外,一些在扶贫一线工作以及正在创作扶贫题材作品的青年作家也上台分享体会。
在结业答辩上,三位同学分别就各自的学习发表心得体会:
赵贤莲同学说:每个老师的话都是埋进心里的红松果,慢慢等待、酝酿,最终会在烈火的炙烤下炸裂开来,散落在生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来自谷禾老师的“诗要抒写比现实生活更真实的心理真实,应该倒映着血淋淋的现实。”与马小淘老师的“要自我怀疑、自我拷打,从而抵达真正的自我”一起交缠,在此刻,在脑海中,像种子一样炸裂开来。这种现实的关照与心灵拷打的结合折射出从前“小我”在空中悬浮的苍白感,促使我尝试打碎以往圈困住我的玻璃房,逃出自我的虚幻,站在一个更有质感的现实层面进一步挖掘真正的自我,并竭力去寻找一些个人的独特生活体验,用其去认识、观察这个世界。
熊婧阁同学说:谷和老师在提到诗的创作时说,一首好诗传递的信息量应该大于或等于存在的文字,应该传递更多关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这是一个让我有所感悟的亮点,也是我的创作中需要汲取和完善的。另外在徐晨亮老师的讲述中我捕捉到了一个词汇“窃听器”——一个“窃听器”式的作家,在创作中还原生活本来的真实面貌,然后再带着马小淘老师强调的文学理想和文学野心去进行创作。从阅历和学识来看,改稿班里的成员们都称得上是我的前辈,我是一个你们眼里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并没有感到多么庆幸,年轻一代应该时刻给自己敲响警钟,在我看来,年轻应该是一种时刻警醒自己做到更好的资本。
徐启航同学说:对于文学。我觉得首先是像李浩老师说的一样:“保持耐心,耐心是最大的才能。”沉下心来写作,能够穷尽一生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是多么幸运。马小淘老师讲到,写作的有效性基于对时代的洞察。谷禾老师也说,要在个人经验的关照下去发现世界美的存在。王燕老师与张菁老师都提到,要开阔视野,尽可能的打开这个世界。我今后在提笔写作时,思考周围的人们的青春、生活,也应多去思考梦境与这个正在变化的时代之间的联系。从一种小我的写作走向有效的写作。我是一位零零后写作者,李滇敏老师对我的点评鼓舞了我,她说:“保持文学的热情,珍惜才华,其他的便交给时间,交给阅历。”
英国上市公司36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露珠诗社、古典诗词协会等专业社团,与吉安市作家协会合作,联合开展文学创作、本土作家进校园文学讲座、征文比赛、作家作品研讨读书会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学爱好者成长。这三位同学就是露珠诗社成员的优秀代表,在诗社指导老师曾纪虎诗人的指导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从而激励着更多的同学投入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来。(龚奎林、徐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