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文系胡桑博士应邀来我院举办讲座
时间:2016年12月13日 00:00

2016年11月30日晚上7:00,同济大学英国上市公司365中文系胡桑博士应邀来我院举办“总是后面那只较低的脚——文学的传统与命名的语言”专题讲座。讲座由中文系副主任龚奎林老师主持,曾纪虎、郑乃勇等老师、邓小川等校友、露珠诗社成员以及我院中文系部分学生100余人参加。

讲座开始前,英国上市公司365露珠诗社彭媛、罗芳同学对胡桑老师的原创诗歌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诵。胡桑博士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作为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他以独特的见解,风趣的语言,睿智的思辨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胡教授将《诗经》“风雅文化”与接近吉安本土文化气息的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歌作比较,阐明两者是“性情(风雅,抒情)VS记问(知识,学问)”,并且列举王安石《梅花》、黄庭坚《寄黄几复》、温庭筠《菩萨蛮》等多首诗歌,具体生动地表明我国诗歌由“传统正典出于性情,发必善”到“唐宋诗歌出于记问,博而已”的文学转变。并由古言今,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不摹仿古人”这一观点切入,揭示出我国现代诗歌创作脱离传统,一方面不具备文学源头“风雅”的人之性情,另一方面也缺失“宋诗以知识为诗”的文本自我增值性。

胡桑老师顺应“世界多元文化”这一潮流,结合对西方但丁的《神曲》、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等文学作品的具体评析,指出西方当代文学不同于中国当代文学在“精神上创新”,恰恰相反,它在与传统竞争的同时又加入传统经典的序列与原创性,是对自我传统的翻译更新。

最后,胡桑老师对其讲座主题中另一问题“命名”作了具体阐释,结合西方《旧约·创世纪》和我国《易传》中对“命名”的不同定义,提出中西文学创作“超越世界”和“指称世界”的两种世界观,而我国现当代文学对“风雅传统”中的“对象性”以及唐宋传统中的“客观性”持摒弃态度。胡教授对“中国当代文学缺失传统精神”现状表达出深深的担忧之情的同时,也着重强调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应激活传统,实现“过去的存性”。

在讲座结束之际,曾纪虎老师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同学们抓住机会积极提问请教,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晚上9:30,这场长达2个半小时的讲座在同学们持久的掌声中画上了句号。

据悉,胡桑老师是位80后诗人、青年批评家、哲学博士。2007-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012-2013年于德国波恩大学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文/杨盛淇)

江西 吉安 青原区 英国365官方网站 邮编:343009 电话:0796-8100486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网站维护:英国上市公司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