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纪实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1978年组建以来,就是我校中文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并随着井冈山师院及井冈山学院的成立而不断成熟,学科建设不断深入。2003年、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江西省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被评为江西省省级优质课程。在20多年的课程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刘德清、萧东海等学者开创在前,复有任重、刘伙根、邓声国、郭健等学者继往开来、拓展于后,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近几年来,学科又广招贤才、突飞猛进,至今已形成以刘德清、萧东海、萧世民、胡衍铮、任重、刘伙根、邓声国、郭健、丁功谊、王公山、陆德海、陈旭耀、李进、罗同兵、陈冬根、吴翔明、顾宝林、李小兰等老中青年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及拓展空间,为省内同行所称道。本学科目前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9人,硕士6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功底扎实的学术梯队。他们以宋、明文学为主体,以庐陵文化为根基,颇具区域学术特色,其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必将对吉安乃至江西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科组以庐陵文化为依托,在研究中始终将重点放在古代吉安籍文化名人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过程中,又始终把文学文献整理的实践放在第一位,力图突显区域文学的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庐陵文化在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科技、语言、民俗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学科组已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古代文学科研建设工作上取了很大成绩,学科组发表文章150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41篇,在CSSCI期刊上发表20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3项,获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5项。其中不少成果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目。如刘德清长期从事唐宋元明清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欧阳修研究,其以宋代文学研究为主体,以古典文献整理为根基,以欧阳修研究为方向,其学术研究既有全国意义,又颇具区域特色。尤其是欧阳修文献整理研究,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小林义广博士在《欧阳修的生平与家族》序章,韩国学者黄一权在《欧阳修散文研究》中都高度评价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文》等专著;顾永新在《欧阳修学术研究》“欧阳修学术研究概况”中也高度肯定了《欧阳修论稿》和《欧阳修传》的学术价值。刘德清教授的《宋人年谱丛刊·欧阳修年谱》、《宋人年谱丛刊·杨文节公年谱》,萧东海教授的《宋人年谱丛刊·王庭王圭年谱》在2005年3月均被评为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三年来,学科组已出版《欧阳修纪年录》(刘德清著)、《历代诗人咏庐陵》(肖东海等著)、《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任重著)、《魏晋南北朝城市论稿》(任重著)、《湖北金石诗》校注(李进著)、《中国小说通史》(萧世民著)、《先秦诚信思想研究》(王公山著)、《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丁功谊著)等专著。
五年来,学科组成员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或省级社科规划课题。学科组学科带头人刘德清教授1998—2001年主持国家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国家级子项目《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文钞·庐陵文钞》,2003年1月,主持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欧阳修诗编年笺注》,2002—2004年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国家级子项目《豫章丛书·激书》等,2004年10月,主持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子项目)《儒藏·儒林年谱》中的“周益国文忠公年谱、杨文节公年谱、王深宁先生年谱、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承德郎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泸潇刘征君先生年谱”的点校编撰工作,2004年12月,主持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欧阳修诗歌研究》。另外,省级社科规划课题还有胡衍铮《汉语新词构词理据研究》、任重《文体写作的美学考察》、萧东海《杨万里生平研究》、萧世民《说文解字草部药食类植物词名称考释》、任重《魏晋南北朝城市与文学研究》、李进《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和民主性》、罗同兵《太虚佛教理想化思想研究》、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顾宝林《刘辰翁生平创作研究》等。同时,学科组成员还主持了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如萧世民《高校文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研究》、刘伙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陈冬根《古代文学试题库建设与考试方法研究》。
本学科点学科带头人刘德清教授2005年6月份被南昌大学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2005年度开始指导硕士生,现进展顺利。本学科点学术带头人萧东海教授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另一学术带头人任重博士被南昌大学英国上市公司365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郭健博士为华侨大学硕士生导师。
本学科组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近两年来,学校连续投入中国古代文学建设经费五十余万元,使得资料室、微机室等教学科研条件得到大的改善。其中,在硬件设施上,古代文学教研室图书资料总册数31.8万册,期刊860种,多媒体教室也由1999年末的500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2000平方米,使全系的多媒体座位率超过70%。教师们努力开创精品课程,积极投身到课件制作及教学改革的工作中,产生了一批校级“优秀教学课件”,“中国古代文学史”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一批“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学能手”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其中刘德清教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刘伙根副教授被评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作为学校文科学科建设的核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我校学科 发展的龙头,充分体现了我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今后学科组成员将在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基地与学科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经费投入、学科运行机制、形成优势特色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