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养?新闻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如何把握新闻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12月24日下午3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征在9栋309室为英国365官方网站新闻系学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我院副院长邱斌主持讲座,全体新闻系教师以及13,14级新闻班、广电班学生聆听讲座。
张征教授的讲座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而是采用口述和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方式虽略显“古董”,却展现了她深厚的新闻教学功底。她滔滔不绝的精彩言论使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欢笑声。
在切入讲座主题之前,张征教授和大家谈论了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记者的根本素养问题。她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一个新闻系学生就必须要注重采访和写作的基础训练。
结合三十余载的教育经验,张征老师就“新闻学子如何成为优秀记者”,提出四点建议。
了解中国 了解世界
要学会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张征教授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要想有好的政策、策略,就必须有充足的信息,就必须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同样,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充分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历史,只有这样写出的新闻稿才是真实丰富的。”
接着,张征教授列举了我国的生育政策发展史、反腐败进程和脱贫状况,进一步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身为一个新闻人,国家动态和世界形势一定要有一个深入了解,否则一切活动都无本无源。”
张征教授特别指出:一定要多读书,多了解历史,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外的文化差异说到底是历史发展的差异。现如今,我们正处于学习发展的时期,一定要学会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多充实大脑。
知识学习不要“一地鸡毛”,要“一串葡萄”
要掌握新闻传播技能规律。
无论什么事物发展都是存在规律的,新闻事业也不例外。新闻传播一定要联系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发展。
“为什么要写消息,还要倒金字塔结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和规律。”她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词组:需求、欲望。她告诉大家,需求和欲望是不能划等号的,新闻传播要满足社会国家和受众的需求,而不是单纯满足受众的欲望。一些新闻媒体过分追求满足受众欲望,便产生了诸多低俗暴力新闻。
为了熟练掌握传播技能和规律,张征教授指出,在校大学生要加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利用好假期时间,多学习一些知识技能,但是一定要专注,知识无边,必须定向,做学问最怕这个会一点,那个会一点,最后“一地鸡毛”。知识要有系统性,是“一串葡萄”。
一旦新闻工作者掌握了系统规律,他便能以一个更加深入透彻的角度来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全方位,有条理的解读新闻热点,展现新闻事件原貌。
“新闻人要做中国的脊梁”
做新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理想。
张征教授说:“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就是不愿付出。新闻事业是一个‘良心活’,要分得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要有思想修养。
国外流行这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急功近利。如果大家都没有尽到责任,社会就没有希望,那么新闻人就要吃得了亏,承担起这个责任,做社会的栋梁。”
她鼓励我们:“要参与到社会公益中,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肩膀够不够硬,是否能吃得了亏,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社会需要我们,我们必须尽到新闻人的责任,做中国的脊梁。”
采访需要点“不要脸”的精神
提高自己的新闻生产能力。
张征教授通过自己重走“范长江路”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如果采访需要‘不要脸’,那么‘不要脸’也是一种能力。要想做好新闻,不能当“水蜜桃”,一碰就出水,要当“山核桃”,从心理上暗示自己:这事我能做。
采访是新闻生产活动的首要条件,采访的好坏决定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需要“不要脸”的精神。什么是“不要脸”呢?大胆提问、追问,敢于问核心敏感问题,竭尽全力克服采访中遇到的困难。
最后的互动阶段,学生们踊跃提问,张征教授一一解答。14新闻班龙亚平提出:“意识形态易导致不客观,但新闻又要求客观,如何权衡两者矛盾?”张征教授通过列举“河南弃婴被烧案”和“香港占中案”,特别告诫大家“做新闻人不能做一个糊涂人,新闻的最终理想不是客观,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权衡两者矛盾就靠新闻情怀与理想!”
张征教授从事新闻教育事业已有三十余载,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等称号,著有《新闻采访教程》、《新闻写作教程》等新闻专业教科书。(赵彦哲霍沙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