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走进柘溪古村,探访文化遗珍
时间:2015年07月14日 00:00

7月11日至7月13日,英国365官方网站英国上市公司365“追寻庐陵风韵,探索文化精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福小组在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开展探访。

11日上午,在指导老师朱中方的带领下,团队一行从吉安出发,驱车一百余公里,抵达目的地——全国历史文化古村柘溪。在村两委的介绍下,团队得到了80高龄的刘孟庄和刘庆云两位老人的帮助。

宝地开基,历史悠久“柘溪村自开山基祖楚南翁算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哩!楚南翁是汉长沙定王的后代,宋朝的西凉郡守,退休后卜居于此。”说起柘溪的历史和祖先的荣光,刘孟庄老人可谓如数家珍,“柘溪山清水秀,建设讲究风水。你看那村后的天平山。”说着,老人便指着村后巍峨的群山,向团队成员介绍。柘溪北倚雄伟的天平山,东有佛山耸峙,西有龟山坐镇,两山之间又有蛇山蜿蜒,几条清澈的小溪自北而南,缓缓泻出。真是个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境。

也许正是因为祖先用心良苦的选址布局,柘溪村才能繁衍千年,人丁兴旺。刘姓族人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勤劳劳作,耕耘收获,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在村中心的蛇山山腰段,有一栋砖石结构的古建筑,刘氏后人世代把这幢房屋当作发祥之地,十分注意保护。年轻人结婚,都把这里当作婚房,夫妻住满一个月才搬回家。据刘孟庄老人回忆,这幢房屋历代有修缮,他亲见两次,但梁架与墙体确实保留了原样。

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村东小路上,有一座“进士亭”。亭内立碑,刻有柘溪历代进士的名讳和简介。刘孟庄老人自豪的说道:“自北宋以来,村里一共出了十一位进士,十八位举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古村。”据《柘溪刘氏宗谱记载》,进士亭建于清康熙戊午年间。亭内石刻碑文镌刻内容为“清顺治进士、通议大夫、竹菴公自记”。古村一度“科第人文、贤哲显贵”。从宋至清出过秀才92名、举人18名、贡士1名、进士10名。

柘溪村在科举考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族内自古而来“崇文重教”的族规是分不开的,而坐落在村口的山角书院便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山角书院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书院内文昌阁和魁星楼巍然耸立,蕴含着文人学子祈愿柘溪文脉昌盛、儒风不绝的美好寓意。书院门口的半亩方塘,隐喻着朱熹《观书有感》“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殷殷教导。

三教并行,民风淳朴柘溪最吸引人的,是她独一无二的“儒、佛、道”共存的建筑文化,位于村中央,始建于南宋的刘氏总祠,是传统儒家宗法制度的典型代表,与之呼应的还有进士亭、山角书院。位于村东,佛山脚下的“古竹林”,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是佛教文化与乡土民俗结合的产物。而伫立于村西,供奉着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白马庙”,则是中国本土道教与世俗文化结合的浓缩。这三个古建筑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构成一个独特文化三角。每逢冬至、观音得到日、农历六月六,村民们会在相应的宗教场所举行具有浓郁赣文化特色的祭祀。

“三教”合流,这是长期以来封建世族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是古代民众一直追索的精神支柱。令人感慨的是,这种理念,从柘溪古村建筑形式上完整地凸现出来,这在中国农村是很少见的。“山峦高啊溪水深,妹妹是我的心里人。”在村口的山腰,刘庆云老人唱起了柘溪独有的山歌,那是来自千年前的声音。伴随着老人的歌声,团队的探访取的圆满成功,而柘溪古村浓郁的古风古韵却依然牵住着队员们的情思。


江西 吉安 青原区 英国365官方网站 邮编:343009 电话:0796-8100486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网站维护:英国上市公司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