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红色主题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在戏剧舞台上重现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与老百姓同甘苦、共命运的军民鱼水情。《有盐同咸》通过高度抽象写意的艺术审美,构建了独特的红色革命斗争的戏剧世界,并借助吉安采茶戏这一地方非遗艺术形式,以七秀的情感经历和成长故事为叙事主线,对红军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予以戏剧化阐释,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薪火相传。《有盐同咸》由罗周编剧、童薇薇导演,在创作上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以戏传情,以歌咏志,同时戏中有情,情中有戏,给社会公众奉献了一场生动精彩的红色教育和艺术盛宴。

戏以传情
《有盐同咸》编剧罗周通过“分盐”“埋盐”“化盐”“饮盐”“识盐”“歌盐”六场戏,以“盐”作为联系红军与群众的生命符号,结合革命叙事与个人传奇,以七秀为全剧主要人物,将她的私人情感发展和革命意识觉醒,以高度艺术化和浪漫化的方式,巧妙地植入到戏剧冲突之中。《有盐同咸》剧作构思精巧,包袱不断,前后呼应,但又设计合理,情感真挚,符合生活中的真实,令人信服,这让全剧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和生活化。
剧中七秀的情感历程通过不断设置误会而产生悬念,剧情叙事因此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她因一位红军战士以“半罐盐”的拯救而心怀仰慕,却误认那位红军是杨鸿飞连长,后被暗恋自己的长根误导,以为杨鸿飞连长和罗思齐书记是夫妻关系,当罗思齐书记拿出结婚证想要解释,却意外被打断,七秀因不识字而加深误会,因而痛苦地埋盐断情。当杨连长向七秀澄清时,所有观众都以为二人终成眷属,七秀却意外发现,那位“腰杆笔挺、走路带风”的红军背影,并非杨连长本人,但这并未有损七秀对杨连长的爱慕之情。对于受难群众的拯救和救赎,显然不是来自私人情感,而是来自红军战士大公无私的革命情怀,解救人民免除压迫本就是红军的使命和天职。七秀与杨连长的结合,也代表着群众对红军的真心拥护和真挚情感,是军民鱼水情的戏剧化阐释。
《有盐同咸》在剧作上高度注重成长叙事,剧情设置以“革命询唤”的方式让七秀、长根、副官以及群众等人物形象不断成长,并通过人物行为显示其成长历程,在人物情感的表现上产生不断递进的变化感和层次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小心思”,也有“大格局”,如长根因为暗恋七秀而当众吃醋,为避免尴尬只能托词米果口味酸,为了打消七秀对杨连长的好感,误导七秀杨连长和罗书记是夫妻,这时长根表现出狭隘的心理,但他也勇敢地陪伴七秀进山帮助红军,此时长根自身的精神格局和思想境界在不断放大和成长,由“小爱”发展到了“大爱”,并且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牺牲精神,他怀抱罗思齐的孩子延续革命火种,也因为保护七秀而身受重伤。
第六场“歌盐”是全剧里的戏剧高潮,白军持枪和群众现场对峙,拷问群众红军下落,七秀以红军“军属”“烈属”而备感骄傲,并以动人的歌声现场策反“反动白军”,这显然是编剧以高度写意式和象征化的方式,完成革命斗争的艺术化想象和理想化表现。在这场饱含激情的戏剧高潮中,七秀凭借高昂雄浑的歌声怒斥白匪头子罗思元,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民心所向,七秀尽管手无寸铁,但是依靠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白军现场弃枪投诚,表达出革命斗争的最终历史走向,这也是井冈山精神的舞台化演绎,让所有的观众接受了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和灵魂升华。
歌以咏志
《有盐同咸》是以采茶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红色主题故事。吉安采茶戏是具有代表性的本土非遗艺术,展现了采茶戏独特的音律美和声韵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有盐同咸》借用采茶戏和客家歌曲,采用各种方言、俚语、民歌、小调、山歌、儿歌,悠扬婉转,清脆悦耳,爽朗明快,极具舞台表现力,同时叙事寄情,寓意明志,展现出淳厚朴实、真诚坚定的生命质感。戏曲舞台表演虽然有唱、念、做、打等各种程式化特点,但大多以歌唱为主,《有盐同咸》将“七秀”设置为“歌仙式”的人物形象定位,各种采茶曲牌、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信手拈来,如“探妹调”“反川调”“慢川调”“别店调”等,各类唱段有隐喻主题、推动叙事、表达心声、言物咏志等等功能,其中儿歌甚至可以被七秀用来抚慰和关怀受伤且后来牺牲的红军士兵银宝,其中唱词大多通俗易懂,直白晓畅,艺术表现效果极佳。
《有盐同咸》在开篇和结尾亮明全剧主题,首尾进行呼应,对军民鱼水情进行定调:“白花花的盐粒像雪纷纷,热腾腾的红军最贴心。亮晶晶的盐粒像满天星,光闪闪的红军是不灭的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跟着红军哥哥走哟,走过长夜到天明,到天明。”杨连长在“分盐”那场戏里向群众表示:“只要红军有盐吃,就要让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杨鸿飞连长与罗思齐书记共同表达出“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声震全场,掷地有声,也是全剧重点点题之处。
全剧里“歌盐”是戏剧的最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这里也是七秀“歌以咏志”的最集中的地方。七秀用自己的歌声表达群众的立场和心声,无比盼望红军的到来,“满天乌云谁抹去,红军来了见天光!”“天上星星颗打颗,世上穷人坡连坡。白军越打人越少,红军越打人越多。”“杜鹃花开慢慢红,滚水化盐慢慢融,只要郎哥对妹好,勤耕苦累天会红!天会红、天会红啰!”七秀引吭高歌,引领群众齐声高唱“天会红”,让白军心惊肉跳。
当白军持枪对准群众时,大家群情激愤,纷纷以歌声斥责白军:“想当初,天冷给你添柴火,到今日,你把枪口对住我。”“想当初,肚饿给你送香馍,到今日,你把枪口对住我。”“想当初,羞羞答答与你对山歌,到今日,你把枪口对住我。”“想当初,缝缝补补怕你衣衫破,到今日,你把枪口对住我。”山歌通过不断排比铺陈形成铺天盖地的舆论声势,直接指涉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也为白军阵前倒戈做好戏剧铺垫,同时也与红军的民心拥戴形成鲜明对比。在《有盐同咸》的尾声中,七秀高唱“一棵大树万条根,红军百姓血肉连。一心一意跟党走,彩霞满天花满山、花满山嘞!”《有盐同咸》不仅形象化地展示了群众自觉自发、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立场和决心,同时还明示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依靠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所在。
结语
《有盐同咸》取材真实革命历史,借用地方非遗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以采茶戏和客家歌曲为表现形式,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塑造出的舞台效果,借戏传达真情,借歌表明心志,讴歌了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宝贵情谊。《有盐同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化地阐释了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在真正意义上践行了讲好吉安故事,赓续红色基因,继承精神传统,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和文化重任。(文:许苏)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215491948814039171&item_id=16215491948814039171&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f_read_id=18209fed-8c3f-47e7-b04c-7414b5ea171f&pid=13820139817640641&ptype=100&reco_id=1029f454a431c0a8229f001b&study_comment_disabl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